假如說傳統中國以二十四節氣作為感知季節和農事變化的時間表,那麼,在現在的吃貨們那裡,一年的輪迴則是以各種應節食品的接力上場作為感知刻度。月餅、餃子、臘八粥、湯圓輪值完畢,眼下終於輪到粽子上場了。和往年最大不同的是,粽子不僅占領了各大賣場的顯眼位置,連平時走時尚路線的餐廳、烘焙店、星級酒店,也紛紛加入銷售大軍。尤其是各種網購產品,異常火爆。
  有網友曬出各類神奇餡料的粽子,並自行評出十大“重口味”粽子。比如有來自貴州的貞豐布依粽粑,配料有貴州高原糯米、土豬肉、板慄,還有酥麻桿灰以及布依族獨有香料等,口感上據說有股“草的香味”。還有號稱結束“咸黨”、“甜黨”之爭的潮汕手工雙烹粽子———香菇、糯米、花生、叉燒肉、蛋黃、黑豆沙、板慄、蝦米、蓮子,集甜咸於一身,不吃都已經覺得飽。就像東北有亂燉,南粵有盆菜,此粽充分體現我中華料理一定要囊括天下奇珍的“十全大補”精神;真是此粽一齣,誰與爭鋒。
  不過,你要說真有某款食物能結束咸甜之爭,或者讓網上因食物而起的“地圖炮”消失,簡直如同做夢。此謂江山易改,味蕾難改。你別看現在貴州貞豐布依粽粑在淘寶上賣得火爆,單家店鋪成交量就有6000多件。網購買回的各種重口味粽子,下鍋起筷,咀嚼一番之後,大部分人還是會下樓買“食物里程”最近的本地粽子。以我所見,無論如今南北食物如何交運便捷,國人如何越來越見慣世面、越來越親近異國食物的味道,說到底,大多數人都是食物的“原教旨主義者”。哪怕有一日吃遍神州,吃貨終成吃神,最後還是會嬌嗔一句:始終不如我們家鄉的味道好。
  因此,甜黨咸黨之爭,看來永無休戰之日。而在我看來,爭論鹹的好還是甜的好,姑且還是為食物之本質而戰,而現在隨著網購興起,“舌尖”紀錄片火爆,拿食物說事兒,越來越有賣相超越味道,視覺大於味覺的趨勢。就像我小時候為方便面里並沒有包裝袋上的鮮蝦叉燒與蛋黃而傷心大哭一樣,我發現,每次網購的食物,從粽子到冷凍比薩,無不是太咸就是太甜,可只要逛網店點開那些嬌嫩欲滴的圖片,就開始忍不住要下單。你想啊,連美圖秀秀都有食物美容的濾鏡,這個世界,這個本來應該靠味蕾而不是靠眼球來體會的食物世界,還會好嗎?
  我這幾天在路上走,看到連星巴克也開始買粽子的時候,整個人都不好了。我對粽子情有獨鐘,跟披金戴銀的月餅比起來,粽子就該是鄉土氣息濃郁的一種前現代食物。資訊過於發達,物流過分方便,雖讓我們也能足不出戶吃到千里之外的粽子,但因為商業化下的批量生產,以及由各種舌尖式視覺呈現和推動下的過度開發,一方面讓批量生產的食物品質下降,另一方面,“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變“一方水土養八方人”,破壞了某些食材所依賴的地方生態平衡,改變了那些原本不為人知的食物所維繫的人際關係和社區環境。
  吃貨歸吃貨,獵奇一次兩次也未嘗不可。真要說起來,還是讓我們少點網購郵購,多幫襯街坊鄰裡那些小本經營的出品。本地出產、應時應季,想必這才是我們中國人傳統上農食關係的至高境界。 □麥嘈  (原標題:[街談]還是家鄉的粽子味道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kklptp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